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采访:明德小学 山区学校需要怎样的支持?
  • 2012-7-10 16:48:2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黄旭
  • 作者:
【电脑报在线】作为一所由台湾台塑集团年捐资修建的完小,刚从校外的土路进入学校的时候,我对整康坝明德小学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教学楼虽不算气势恢宏,但也是附近最高档的建筑,旁边的学生宿舍远远的看去也相当不错。
捐助背后的重重困惑
    记者:王宇
    采访学校:云南省普洱江城整康坝明德小学


   

    作为一所由台湾台塑集团年捐资修建的完小,刚从校外的土路进入学校的时候,我对整康坝明德小学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教学楼虽不算气势恢宏,但也是附近最高档的建筑,旁边的学生宿舍远远的看去也相当不错。

    然而很快,这种良好的感觉就被打破了。当我们走近教学楼就发现外墙并不平整,墙面斑驳,部分地方还有些许的残缺,原本应该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多媒体教室摆放的是破旧的桌椅,房顶的一角还在漏水,捐赠的学生电脑反应非常慢,图书室大部分是重复的副科教材(比如音乐、计算机课本),四个学生宿舍充满了汗味,而且闷热得令人无法入睡……

    这就是整康坝明德小学的现状,由于捐助者台塑集团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兴建着这样的学校,他们压根照顾不到已经建好的学校是否还需要其它的后续支持,也没有精力来考虑这些问题。

    于是,随着学生的增多,硬件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软件跟不上的问题也同样暴露了出来:桌椅不够,是否还可以添加?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能否给老师们做一点基础的使用培训,而不是让他们以为关投影机跟关电视机一样断电就可以了?电脑教室里的学生电脑是不是可以做好系统保护再交给学生使用,而不是等学生弄乱了再由几乎不会安装操作系统的老师一点一点的重新做过,甚至要背到县城去修理?

    我们不是要质疑捐助者的动机,更不是要质疑捐助行为本身,我们相信对于捐资助学的各个团体,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这个民族的未来。然而,我们目前的捐助都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只有基本的物资保障,而没有后续的支持和补充,仿佛捐助就是一锤子买卖,做完就完了,而没有站到更高的地方审视这一系列问题,这才是造成了目前的种种困境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这一站的云南之行,还是之前贵州的采访,我们都可以看到,并不是没有人捐助电脑,帮助学校建立基本的信息化教育体系,而是捐助人只捐了电脑,并没有教会老师们使用和维护电脑,于是随便一个故障就可能让这些价值相当不错的产品沦为废铁。

    而且,对于整康坝明德小学这种由5、6所村小合并而来的完小,问题更加复杂。由于台塑集团对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有种种规定,因此整康坝明德小学建成后,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说服周边乡村的学生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都集中到这一所完小来。虽然作为一所完小,其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都比原来的村小好得多,但是数百名学生不得不在6、7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庭,开始他们的住校生活。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原本应该在父母膝下承欢,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们却不得不来到离家数十公里的地方,孤身一人艰难地求学,这对于才6、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了。而由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并没有专们的特殊教育学校,附近的智障和残疾儿童也同样集中到这所学校来,给老师们也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有一个叫袁朝伟的一年级孩子告诉我,晾晒的衣服、毛巾都会莫名其妙地被同宿舍的大孩子丢掉,以至于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躲在被窝里面哭。而学校老师告诉我这是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可能遇到的情况,其实大部分时候都不是被人丢掉了,而是他们自己忘了收,被风吹走或者掉到了地上。毕竟这样年幼的孩子,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以为发生的事情其实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尽管学校的28个老师在实际上也在扮演着家长的角色,但400多个住校孩子,28个“家长”,他们如何顾得过来。我不得不怀疑成长过程中的孤单会给这些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何种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否会左右他们的未来?

    当然,对于台塑集团来说,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我们不能苛求捐助者能够无限制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完善每一个村小,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或许应该是更高层面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们相信国家一定会进一步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种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质量的巨大差距,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幸福地生长在自由而蔚蓝的天空下,让科教兴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所有的孩子至少能在教育这个方面享受到机会公平。毕竟,如果教育要靠希望来维持,这个民族的未来堪忧……
   
    首先要解决硬件条件
    记者:吴新
    采访学校:贵州省黎平县大稼乡荣咀村小学


   
   
     对于山区小学来说,计算机普及教育,首先渴求的是硬件条件的跟上,虽然很多老师用不来电脑,但访谈中都提到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传道授业,老师肩负着教育的神圣职责,在我们采访的学校,老师接收到我们赠送的平板电脑,在没有说明书的条件下也能很快上手,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虽然薄弱,但是相信有了硬件条件,亦能通过教委申请,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教学的空间。

    计算机普及非一朝一夕,除了硬件条件,还需要解决宽带问题,否则计算机就是十几台的摆设,这些都需要捐助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向上一级部门申请开通。

    此外,电脑报作为科普媒体,应该为学校计算机定制一些课件软件,联合硬件厂商,软件厂商来把一些教学型题材的软件植入到捐助的电脑中。一来可以起到教学作用,老师上手简单,学生有的放矢,不再出现怕摸坏电脑的情况。现在很多学生怕摸坏电脑,是因为电脑中没有图标式简单的软件,学生除了打字,就对到屏幕发呆,这种其实多媒体教室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除了计算机课程,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教具和体育设备,在我们采访的学校,学生唯一的爱好就是篮球和乒乓,这也是山区小学普遍的体育课的器具。我们采访的小学,校长只有用普通杯子来给学生讲正反比例的量,并不直观。类似于尺子、文具、书包、纸张、体育器材和老师常用的教具,需求量是比较大的。而山区小学的学生普遍贫困,要解决大多数学生的现状不太现实,应该针对疾病、残疾或者特别困难的家庭实施自愿的帮扶公益活动。
   
    计算机师资短缺是个现实问题
    记者:程朋
    采访学校:四川省甘孜州德威小学


   
   
    在走访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教室之后,我发现德威小学和奎武小学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都面临一个短板,那就是缺乏专门的计算机老师。

    在两所学校,信息技术课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这里面有一些稍微懂电脑的老教师,也有一些才分来的实习老师。尽管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业,但是毕竟不是自己负责的主科,难免在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之本身设备缺乏,学生又对电脑缺乏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的局面。

    学校张校长就告诉我,学校也曾经到成都去参观过当地学校的多媒体公开课,也希望引入一些专门的计算机老师,但是始终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

    首先是编制上的问题。乡村学校老师的编制本身非常紧张,像奎武小学就严重缺乏老师,一般上面分配下来的编制指标,学校首要必须保证语文数学这种主科老师的数量,毕竟这些学科对于学校来说是最重要的。等到想起招聘一个计算机老师的时候,编制往往已经没有了。

    其次就是计算机老师面临的困难往往要比其他老师高得多。因为计算机课的成本就很高,需要有专门的设备,需要专门的演示,还不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而这些在乡村学校都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这样无形中就会让计算机老师面临很大的困境。而且对于奎武小学这种学校来说,信息化改造牵涉的面比较广,不仅是设备的购买,还有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培训,专门师资力量的投入,甚至包括后期电脑设备的维护。

    除此之外,计算机老师上课在山区甚至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边远山区经常停电,一停就是一整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也很可能沦为摆设。

    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山区学校在引入计算机师资力量方面存在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
本文出自2012-06-11出版的《电脑报》第21期 A.新闻评论周刊
(网站编辑:李亚)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