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9 9:27:5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2024开年不满一个月,全球科技企业的裁员潮仍在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当地时间1月23日,德国软件巨头SAP发布公告称,计划在2024年进行全公司范围内的重组,这将影响约8000位员工。而在同一天,大西洋另一端的电商鼻祖易趣(eBay)也公布了计划裁员9%的消息,相当于约1000个全职工作岗位。
当“降本增效”成为中外互联网、科技企业共识,裁员的阴霾不止笼罩着硅谷和欧洲,也逐渐蔓延至国内。
但当外界以为最近“网易大裁员”的消息,也是把新年的第一把火烧向了自己的员工时,网易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裁员是为了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且重点调整区域还是曾经的起家业务网易传媒。
或许是此前“子曰”教育大模型等应用大模型的探索成绩给了网易勇气,在“卷应用”大模型这方面,网易在2024年初就弄出了大动作。但是,往往只有早走半步的才是天才。而现在,大模型商业化风口,到底来没来,什么时候会来,谁也不知道。
“裁员”备战AI大模型竞赛
近日,有关网易大裁员的消息引发了全网关注。
先是有爆料称,“网易正进行多个业务的裁员,重灾区是网易传媒,游戏部门也有所涉及。网易传媒主要在1月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涉及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网易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内容、市场、销售、产品等岗位均在内,裁员比例在10%至50%之间。”
而在引爆网络舆论后,针对上述网传消息,又有网易内部人士站出来辟谣,对媒体表示消息不实,“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公司层面仍在持续招聘优质人才。”且该内部人士还表示,“为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网易传媒部分业务线在近期进行了内部资源整合,未来传媒将持续加码内容赛道,探索AIGC(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赋能内容。”
其中真假,外界很难看得分明,但在这一问一答间,倒是印证了网易CEO丁磊此前的一番言论——丁磊曾在电话会议中提到对AI发展的重视,其表示AI的发展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但其中落地场景最关键,网易最重视的是根据场景产出适用于用户需求的AI产品。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企业会逐渐找到优化路径,不断降低大模型研发所需的资金和算力。
用丁磊的话来说,“在AI大模型竞赛中,真正的胜者是能选择好应用场景的企业。所以,目前网易的首要任务是探索AI大模型在不同产品场景下的应用,并研发出更符合用户体验的优质产品。”
裁员如果是为未来的业务调整做准备,这样的举动可以理解,亦是一个企业在面临行业变革时的明智之选。
毕竟,随着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曾经“百模大战”的“卷大模型”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当前最主要的关注点是如何将大模型的能力与具体的行业需求和业务场景进行结合,已经进入到了“卷应用”的阶段。
这一点从大模型的最新备案情况也能看出来。
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许可,其中第一批通过的,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商汤大模型“商量SenseChat”、百川智能的百川大模型、智谱华章的“智谱清言”等在内,都是通用大模型。而第二批通过的,包括昆仑万维“天工”大模型、知乎“知海图AI”模型、金山办公“WPS AI”、好未来“MathGPT”大模型、网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等在内,都是行业大模型。
这样的变化,说明大模型产业整体正向着产业端靠近,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和场景的落地与应用,已成为相关企业的主要命题。
开启一次破冰冒险之旅
如果对网易过去连续两个季度的财报稍有了解,不难发现其早已将“应用型”AI大模型相关产品和服务对应的成绩当成了通报重点。
在网易2023年Q2财报中提到,为加快大模型落地,网易近五年累计投入近600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5%。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网易专利申请公开量超1万件,授权专利超4000件,集中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音视频等数字产业关键技术领域。
其中,涉及的具体业务包括网易有道加快大模型等AI技术在多个业务场景落地、网易云音乐将AI技术融入音乐人创作全流程、网易游戏推进大模型等AI技术自研等。
时间来到2023年第三季度,Q3财报显示,网易仅在第三季度就研发投入43亿元,而为加码AI自研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投入力度,网易前三季度研发累计投入已突破百亿大关,超120亿元。
据悉,该季度内,网易AI自研大模型在核心业务、实体场景完成批量应用,如网易有道加速推进子曰教育大模型的应用落地、网易加速AI自研技术突破性落地文娱场景、网易在实体工业和邮箱服务等领域的首个垂类大模型应用加快场景化落地,同时还包括科技助力智慧亚运、加码未成年人保护等。
甚至财报中还专门点出,“得益于子曰教育大模型等AI技术落地产品,网易有道多项业务快速发展,单季净收入15亿元创新高,毛利率提升至55.9%,为近两年新高。”看起来确实称得上是战绩不菲。
一切正如丁磊在2023年11月23日于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言所说的那样,“要有全面、彻底、快速数字化的决心。我们在转型上犹豫10分,未来就可能落后50分。要专注去发展实打实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技术创新,是所有企业的立身之本。”
联想到网易在12月进行的“大裁员式”业务调整,重点区域还是曾经的起家业务网易传媒——在搜狐忙于转型,新浪需要依靠微博苦苦支撑的大背景下,作为门户网站最后的荣光,网易传媒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或许网易正是在2023年连续两个季度的探索成绩中,获得了足够支持“企业转型”的勇气,选择从网易传媒这条业务线下手破冰,也就成了网易对AI大模型应用发展信心十足的表现。
大模型价值何时真正落地?
在“卷应用”这方面,绝不止是网易在行动。
放眼整个行业,字节跳动已经推出“豆包”“小悟空”等,侧重搜索与视频编辑;腾讯推出“小琴”“未伴”“AI一起听”等,侧重社交与音乐;京东推出“京言”等、阿里巴巴推出“淘宝问问”等,双双侧重电商购物;百度更为彻底,旗下产品全部重塑不说,也推了“百度GBI”“云一朵”等AI原生应用……目前虽然还没有跑出杀手级应用,但丝毫不影响各大巨头纷纷加码。
当然,各方不断加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变现。但问题是,大模型付费时代真的来了吗?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当下大模型商业变现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企业通过大模型平台使用费变现,采取按使用时间计费或按信息量计费,主要面向个人用户;二是企业通过大模型App应用定制化开发和部署收费变现,主要面向企业用户,用户内部的数据也被用于训练大模型,并针对企业营销、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业务需求开发定制化大模型应用,帮助用户实现降本增效目标;三是企业通过广告等增值服务变现,拥有海量用户的大模型平台发挥流量入口优势,借鉴互联网模式,发展广告等增值业务。
看似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业内对大模型目前的商业化之路仍然抱有诸多疑问。
达观数据CTO纪达麒则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大模型商业化的几大挑战。他认为,“大模型的效果、算力资源、高质量数据获取以及市场监管问题都是实现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智谱AI公司的COO张帆也认为,“企业要想把握住大模型赋能的机会,首先要正确看清自己,在数据、业务等环节是否做好链接的准备,并且责任到人,高度重视。其次,企业要对自己内部数据有甄别,为大模型提供高质量数据。”
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则明确表示,大模型赛道现在还处于你追我赶的阶段,过早关注大模型变现,反而会失去关注焦点,“公司希望把更多把精力投入在腾讯大模型的能力迭代上,快速追赶国际水平。”
不可否认,AI大模型行业的未来,或许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一样,会成为C端和B端用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会在某一天成为真正的、有望改变整个时代的风口,但这个风口到底来没来,什么时候会来,谁也不知道。
Copyright © 2006-202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