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5-24 15:56:2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杨璐
- 作者:
作为索尼的PlayStation和任天堂Wii的劲敌,Xbox在近几年在欧美市场可谓是呼风唤雨。当现在众人热烈期待Xbox第三代新机Xbox one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Xbox走过的风风雨雨?本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微软的“硬件奇迹”。
1999年~2001年:Xbox来之不易
关键词:Xbox、WebTV、比尔·盖茨、GDC
让我们把时针转回到1999年3月30日。一位名叫泰德·长谷(Ted Hase)的Direct X技术员向特定的微软员工小组发送了一个PPT文档,无意中成为了Xbox诞生标志。希姆斯·布莱克利(Seamus Blackley)、凯文·巴克斯(Kevin Bachus)、奥拓·贝尔克斯(Otto Berkes)和泰德·长谷(Ted Hase)这四位原Direct X小组成员受命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组成了微软游戏主机Xbox开发小组,准备参加1999年5月5日举行的战略准备会议。
此时,经过PS1的洗礼和发展,索尼的PS2的开发计划已经在1999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正式宣布,索尼还在媒体上高调宣传“娱乐需要专业的硬件设备,PS2即将摧毁PC游戏”。面对PS2的来势汹汹,比尔·盖茨构建了Xbox开发小组,对PS2的威胁性及可能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微软需要开发游戏主机进行抗衡。
不过,当时他们却遇到三个问题:1.当时的微软在娱乐领域毫无建树;2.游戏机的系统和控制理念和PC系统完全不同,但彼此之间应该有所联系,但如此一来,软硬件都要重新设计,相当耗费资源;3.1999年6月,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共同发布了500美元的网络电视媒体盒,另一个依此发家的WebTV小组也开始游说微软高层制造游戏主机(它们的对游戏主机的设计更为激进:从外到内模仿任天堂和索尼),和Xbox小组形成了内耗。
2000年2月14日被Xbox小组成员戏称“血腥情人节”。在Xbox项目的研讨会上,Xbox小组总管凯文·巴克斯对Xbox项目进行了总结:“如果我们正式开始这个项目,未来八年我们可能会为此投入数十亿美元。”听了报告的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对着小组大吼大叫了整整4个多小时,直到晚上8点会议即将结束时,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在市场上没有类似Xbox的设备,我们就没有全面的消费策略,在未来将会陷入被动。”Xbox项目一锤定音。随后,小组也和NVIDIA完成了合作谈判,各项准备也都逐渐进入了快车道。
2001年,游戏者大会上,比尔·盖茨穿着一件皮夹克登台,正式宣布:“微软的Xbox游戏机来了。”
2001年,比尔·盖茨穿着一件皮夹克登台,正式宣布:“微软的Xbox游戏机来了。”
2001年~2005年
关键词:第六世代、Xbox、PS2、GameCube
初代Xbox发售,X的标记渗透在手柄和游戏机的整个设计中
2001年11月15日,微软首款家用游戏机Xbox率先在美国发售。这台“硬件悍将”搭载了特制的Intel PentiumⅢ处理器(主频733MHz、二级缓存128KB)、由微软与NVIDIA公司共同研发的定制显卡芯片“XGPU(X-Chip)”(GeForce3的改良版)、64MB内存、5倍速DVD光驱、100Mbps以太网端口。在分辨率上,Xbox可支持到1920×1080i(隔行),且音频输出支持MIDI+DLS与Dolby® Digital 5.1环绕音效。在硬件性能上,几乎可以说是力压PS2和GameCube。
不过,尽管性能上存在巨大优势,但PS2已经用两年的时间迅速占领了众多市场份额,并且打败了世嘉的绝唱Dreamcast;此时,任天堂也已经踏足进了游戏主机市场,盖茨只能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底,以硬件亏本的方式扩大Xbox市场份额。时至2004年末,Xbox逐渐稳定了自己的地位,网络联机对战这一特性虽然这使Xbox在日本并不怎么受人待见,但却逐渐牢固了它在欧美地区的地位。
2002年~2005年是索尼最光辉的时期,任天堂的Gamecube在当时以第三方游戏孱弱的劣势几乎完败于PS2,让任天堂坚定了以后“只走游戏性,画质靠边站”的发展道路;而Xbox则偏安于欧美,靠着网络联机对战的卖点,在整个生命周期获得了大约为2500万台销量的认可。而当时的王者——PS2在整个生命周期销量约为1亿5000万台。
2005年~2013年:早起的鸟儿能吃虫
关键词:Xbox360、PS3、Wii、第七世代、Kinect
微软在2010年为Xbox 360开发的体感识别器Kinect是交互式游戏的代表设计
由于深刻认识到速度带来的优劣势,微软痛定思痛,决心在第七世代游戏机上先发制人。自2002年和NVIDIA的知识产权案和解以后,微软自然放弃了原有的硬件厂商,积极寻找全新的硬件商进行新机器的硬件生产。由于可选择的厂商并不多,微软果断“财诱”了正为PS3设计芯片的IBM,拉拢了和NVIDIA打得不可开交的ATI,三家厂商手忙脚乱,加班加点地赶在了2005年11月底——微软的老时间发布并销售的下一次游戏主机Xbox 360。第七世代游戏机的战争就此由Xbox360打响。随后,索尼的PS3于2006年,任天堂的Wii于 2009年也分别参战。不过,这一个时代与其说是Xbox 360、PS3和Wii三国大战,更不如说两超一强更为贴切(因为Wii在体感和画面上的差异化策略使其并没有什么有分量的游戏大作,更多的是轻松简单的小游戏)。
激烈的两超大战以微软的初步胜利而告终。虽然Xbox 360配备的三核的IBM PowerPC架构的Xenon处理器及ATI R500显卡在硬件性能上要略弱与索尼,但由于微软抢先发售了次世代游戏机,索尼切身地体验到什么叫风水轮流转,重复了当年微软发售初代Xbox的策略:贴钱亏本大甩卖。不过,在PS3这一代,索尼看到了微软在初代Xbox播下的网络种子开花结果,在认同Xbox的网络游戏平台和理念的同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PSN。
微软虽初战告捷,却也在随后的“三红”事件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早期版本的Xbox360存在严重的“三红”问题(在Xbox360发生异常情况时,围绕电源按钮的四盏指示灯其中有三盏会闪烁红灯),返修率曾一度高达66%,不过,在Xbox 360的芯片核心经历了Xenon、Zephyr、Falcon、Opus、Jasper、Valhalla等六个版本后,“三红”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发售6年后,Xbox 360全球主机销量突破5000万台,2012年10月底,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了7500万台,略高于索尼PS3的7400万台。
当然,2010年11月4日发布的Kinect则是Xbox 360的另一高潮了。体感作为Wii的卖点在2009年发售后便获得了巨大轰动,其生命周期近亿的销量无疑使它成为最卖座的游戏机。好东西要借鉴,这是业界恒定不变的规律。于是,索尼研发了PS MOVE,而微软则拿出了“不需要可能砸坏电视的控制器”的3D结构光深度感应器——Kinect。靠着Kinect的体感,Xbox 360又在后期狠狠赚了一笔。
2013年5月:是游戏机,还是PC?
关键词:Xbox one、PC、PS4
任天堂的新一代主机Wii U已经发布,但游戏界并未将其放上台面,由于硬件性能太弱甚至被游戏开发商斥为垃圾。业界依旧保持着“两超一强”的格局。在未来Xbox one和PS4的较量中,谁输谁赢尚不知晓,但从笔者的眼光看来,他们之间恐怕还有个一直都存在的敌人——PC要慢慢对付,因为两部新机都和PC扯上了巨大的联系。
PS4是从CELL架构变成了PC的GNC架构,虽然AMD工程师不断声称这个架构领先目前PC两年,但作为生命周期5年以上的游戏机,PS4必须面对来自PC的巨大冲击和可替代性。而Xbox one则是肩负了比尔·盖茨的“全屏幕大统一”任务,也就不得不面对来自PC的内部分化。
现在看来微软的意图,就是通过整合自家的各种服务,创造出一个全家都能用的客厅电脑(尤其新的xbox还使用了x86构架),从Bing到windows,从Skype到电视机顶盒功能,加上Kinect的串联,无一不体现出Xbox的重心从专注游戏开始向外扩展。微软确实已经更改了Xbox的市场定位,可能逐渐的它的竞争对手就真的不是索尼或者任天堂了,而是新开辟出一个领域,不同于HTPC,要超过HTPC。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c*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i.co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